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主办、新疆大学和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承办、新疆机械工程学会协办的第18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于2019年8月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幕。来自全国特种加工领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近500位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副理事长、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兴主持。
基于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多能量场研究增多的趋势,大会的主题定位于“跨界融合,创新引领”。此次会议将充分展示我国特种加工领域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与应用进展,进行广泛热烈的思维碰撞与理论交流,展现特种加工领域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共赢。
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本次会议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荻致开幕词。朱荻理事长首先代表特种加工学会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会议承办方新疆大学和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今年恰逢特种加工学会成立40周年,朱荻理事长在致词中简要回顾了学会四十年来在学科发展、产业进步、国民经济提升中发挥的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特种加工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特种加工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作为特种加工领域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学术会议,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为特种加工学科进步与技术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相信,在本次会议中,参会代表能够在精彩的互动触发灵感、在思想的碰撞中开阔眼界,从而得到有益的启示,更好地推动我国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
随后,新疆大学副校长帕里旦·吐尔逊女士代表会议承办方致欢迎词。她在致词时,简要介绍了新疆的发展现状以及新疆大学的办学成果。作为西域首府,乌鲁木齐为新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步入“双一流”高校之列的新疆大学是我国西部的重要高等院校,而机械工程学院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自治区制造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她表示,本次大会是新疆大学承办的制造业领域最大规模学术会议,通过大会与全国高校交流,将推动新疆地区高校机械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将有力带动新疆地区“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为纪念特种加工学会成立40周年,弘扬务实、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学会专门组织了“特种加工学会成立40周年40篇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并在现场由朱荻理事长向优秀论文获奖者代表颁奖。特种加工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受到鼓舞,纷纷表示要继承学会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原创性科学探索和特种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开幕式结束后,本次大会进入主旨报告环节。中国航天一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国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黄卫东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万生分别做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太空是人类活动的新疆域,而航天事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集中运用与体现。代表特种加工技术的应用方,王国庆副院长在报告中回顾了国内外航天运输领域以及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分析了特种加工技术在国内外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针对未来航天运输领域发展以及航天制造“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的需求提出了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建议,期望特种加工技术能持续助力航天技术挑战极限,助力我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
演讲人:朱荻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发动机是复杂的机电产品,其零件涉及难加工材料、复杂结构和苛刻的技术要求,给制造带来极大的挑战,开展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的研究是航空发动机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朱荻院士在报告中针对航天发动机苛刻的服役环境,提出“高温材料是基础,先进技术是关键,故障诊断是保障”的研究方向与要求,并为参会代表介绍了航天发动机国家级研究计划的发展与趋势,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勇于攀登科技发展高峰,推动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共促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技术进步。
西北工业大学
增材制造技术已成为多国的国家战略核心,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目前在国际上,美国占据了3D打印技术研究的优势,而中国总体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黄卫东教授在报告中从创新能力、装备品牌、产业应用等方面系统地描述了3D打印的国内外形势,并回顾与前瞻了航空发展、生物医疗以及汽车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他表示,3D打印在航空航天的应用在近年来增速最大,中国拥有发展3D打印技术与产业的巨大机会——巨大的产业需求与人才基础,这将会对我国的3D打印带来历史性的变革。